檮檮殑
檮檮檮檮殑
檮檮殑
的大桥,如日本的多多罗大桥、明石海峡大桥,丹麦的大贝尔特桥等等,他们不仅展示了桥梁更大的跨越能力,而且其建造工艺也更加精致,尤其在耐久方我国桥梁建设正处在一面的设计目标更高。目前,
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近些年建成的香港青马大桥、润扬长江大桥、广州丫髻沙大桥以及刚建成通车的世——杭州湾跨海大桥,界最长跨海大桥—无不彰显了我国桥梁建设的腾飞和繁荣。正是在这样大力建设的阶段,我们更应该重视桥梁建设的高技术、高质1-2]量、高水平。从文献[对世界范围内1951-1979年期间发生的242起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筋腐蚀事件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腐蚀损坏按照预应力张拉工艺分类:先张法占22%、后张法占32%、无粘结法占3%、环向张拉法占43%;而从预应力筋的腐蚀原因来看到,由于预应力筋本身防腐
IndustrialConstructionVol.41,No.1,2011
檮檮檮檮殑
摘
综述
国内外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研究
隋莉莉
成都
1
*
权新蕊
2
邢锋
1
张洪源
3
(1.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深圳518060;2.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
266033)
610017;3.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
要:首先对国内外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腐蚀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并分析耐久性失效的原
因,提出保障耐久性的各种措施,并对目前国内外比较适用的无损检测技术以及已采用的监测系统予以介绍。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目前我国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耐久性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耐久性;使用寿命;无损检测;监测系统;耐久性设计及再设计
STATE-OF-THE-ARTOFRESEARCHONDURABILITYOF
POST-TENSIONEDCONCRETEBRIDGES
SuiLili1
QuanXinrui2
XingFeng1
ZhangHongyuan3
(1.DepartmentofCivilEngineering,ShenzhenUniversity,Shenzhen518060,China;2.SichuanCommunicationSurveying&
Qingdao266033,China)DesignInstitute,Chengdu610017,China;3.QingdaoTechnologicalUniversity,
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dtheresearchstatusondurabilityofpost-tensionedconcretebothathomebridgesdomesticandabroad.Itanalysedthereasonsofcorrosionsofbridgesandworksoutsomeavailablemeasuresfordurability.Toimprovethedurabilityofbridges,itwasimportantondesign,construction,andmaintenance.Italsointroducedsometechniquesofnon-destructivetestandmonitoringsystemswhichhadbetterapplicability.Italso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ntheproblemsofdurabilityofpost-tensionedeoncretebridgesinthefuture.
Keywords:post-tensionedconcretebridges;durability;servicelife;non-destructivetest;monitoringsystem;durabilitydesignandredesign
近十几年来,世界范围内建成了多座世人瞩目不当、采用对腐蚀敏感的预应力筋以及张拉锚固不当的占到43%,而由于外界腐蚀环境介质侵蚀的占3]到50%。文献[显示:英国从1980-1992年,发现多座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预应力筋在锚固端附近以致必须更换桥面板。1992有比较严重的腐蚀,
年,在比利时斯凯尔特河上修建的一座桥梁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倒塌。建于1983年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尼尔斯海峡大桥(NilesChannelBridge),1999年时调查发是一座体外预应力桥梁,现靠近锚固端的19股钢绞线出现严重腐蚀,没有任何有效保护层。这些腐蚀主要由于锚固端的封锚和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8130);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sz200806270076A)。
1964年出生,第一作者:隋莉莉,女,博士,教授。
E-mail:suill8969@http://doc.xuehai.net
收稿日期:2010-04-02
工业建筑
2011年第41卷第1期105